主页 > 新闻中心 > 学术动态 >

再造的耳朵为什么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

2018-11-22 10:41:37

有些患者及其家长来医院造耳朵时,心里想着做完手术就会有一个和正常一模一样的耳朵。

待开始造耳朵后才发现,不仅“造耳朵”的过程比较长,需要3到6个月,“长耳朵”的过程更长,完成耳再造手术后,再造的耳朵“定型”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。

 

 

首先,耳朵的颜色要经历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。

以“全包法”为例,刚出手术室时,耳朵的颜色通常是紫色的,这主要是取出扩张器后皮肤因为弹性发生回缩,类似于用力拉长的橡皮筋在失去外力后会回缩一样。

皮肤回缩会导致皮肤里面的血管发生迂曲,动脉因为血压比较高,组织的血液灌流基本保持正常,但静脉壁薄,压力小,发生迂曲后回流受阻,结果便是皮肤里进入的血多于流出的血,血液淤积在皮肤里,氧气供应又不足,变成了紫色,皮肤颜色也就变成了紫色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皮肤里的血管逐渐适应了皮肤张力的变化,结构逐渐恢复正常,颜色也就慢慢恢复正常,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数月时间,其变化适应的快慢个体差异很大,但最终颜色可以恢复正常。

 

 

其次是皮肤的厚度会发生变化。

患者刚做完手术出手术室时,耳朵的轮廓通常会很清晰,但因为手术创伤的反应,皮肤会发生肿胀变厚,并因为弹性回缩使耳支架表面的皮肤面积缩小,结果便是在数天之内耳朵的轮廓变得不明显了,沟沟漕槽没有刚出手术室那样明显了,耳朵也变厚了。

之后的消肿过程比较漫长,皮肤消肿之后,多数人的皮肤会再次适应起起伏伏的耳支架,皮肤面积再次增大,贴服于沟槽纵横的支架之上,耳朵的轮廓再次变得清晰可见,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数月时间,少数人甚至需要数年时间。

 

耳朵的厚度也会经历一个由厚变薄的过程。

如前所述,因为肿胀,再造耳朵的表面皮肤也会肿起来,使耳朵显得比刚出手术室时厚一些,之后皮肤会逐渐消肿,再次变薄。

但耳朵的厚度除了取决于皮肤的厚度之外,也与耳支架的厚度有关。如果是用肋软骨做支架,多数人的软骨会有一定程度的吸收,因为雕刻会对软骨表面的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,但吸收率不高,多数人会基本维持雕刻时的耳支架厚度。

耳朵的厚度还与皮肤与支架之间的疤痕生长有关系,再造的耳朵支架与皮肤之间会有渗血,手术后虽然我们会用负压引流装置引流积血5天左右,但这些渗血不一定能够完全引流出来,这些残留的积血会发生纤维化,变成类似于疤痕的组织。多数人的疤痕后期会通过“重塑”而逐渐吸收,但如果是疤痕体质,则很难完全吸收,所以,总有少数人的耳朵一直比较厚。为了对抗疤痕对沟沟漕槽的“填塞”,很多医生在雕刻耳支架时有意加深其沟槽的深度,但即使如此,也很难让耳朵显现出和支架形状一样的高低起伏。

而对于“半包”、“直埋”和“筋膜瓣一次成型”耳再造方法,除了皮瓣之外,还需要转移筋膜瓣,后者因为结构很疏松,很容易肿胀,肿胀的程度更加重,消肿的时间更加长。

而移植的皮肤颜色更要经历一个由黑(暗)变白的过程,对于黄种人来说,后期的色素沉着是不可避免的,只是色素沉着的程度因人而异、因供皮区而异(胸部供皮比头皮供皮更易发生色素沉着)、因移植的皮肤厚度而异、也因皮肤成活的质量而异。

 

 

总之,“造耳朵”是一个过程,“长耳朵”又是一个过程。最终的结果一方面取决于医生的水平和技术的种类,另一方面取决于病人的个人体质。

“造的好”又“长的好”最终才能有一个外形逼真的耳朵。这一点颇像农民种地,粮食的丰收与否一方面取决于农民的技术,同时也取决于土壤的好坏。